在當今信息智能時代,越來越多的校園產品都是基于信息技術為核心,這種操作就給我們打來了個人信息違規采集的問題,比如人臉數據、智能監控等新的智能技術進入校園,若不加以規范,可能會對教育生態和個人信息造成嚴重的破壞。目前我國的智慧校園建設進程開始加快,以下問題亟需完善。
1、智能產品進校園的規則亟需完善。教育部《關于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學裝備工作的意見》明確:“建立裝備新技術、新產品進入學校的科學實驗和論證機制,經過危害性測試和教學適應性評價的技術與產品方可進入學校。”不過,各地機構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,缺少各種環節的監管以及管理標準,這會導致學校建設智慧校園的擱置,加大了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的難度。
2、各部門和學校沒有專業人士對進入校園的智慧產品進行評估。和傳統的行業相比,教育行業的數據標準不統一,智慧產品融入線下教育教學的數據反饋嚴重不足,各個學校的行政部門由于專業的限制,無法對智慧產品進行安全性和完善性審查。導致引進的教育產品無法真實用于線下教學。
3、涉學生的個人隱私數據侵權風險較大。以人臉識別為主的新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最為廣泛,表面上加強了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監控,但當科技介入教育,如果對學生的個人隱私數據處理不當,很容易產生倫理問題。我國目前并沒有圍繞面部識別等數據的專門監管法律,尚無辦法保證數據獲取和運用的透明性。
鑒于以上問題,我們在警惕校園智慧產品破壞教育生態的同時,要加強校園教育智慧技術新應用監管,不搞一刀切、簡單一禁了之,堅持疏堵結合、權其利弊、賦能增效、為我所用。
一是建立健全智能產品進入校園的體制機制。國家層面要加強頂層設計,圍繞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,制定完善的智能產品開發與應用的相關法律法規與實施準則。
要把學生的安全永遠放在第一位,實行教育新技術安全性能一票否決制,新技術能否進校園的首要標準是安全性,所有新的教育新技術應用產品,若涉潛在安全風險應一票否決。要建立教育信息化部門牽頭,相關部門聯動的專委會、聯席會制度,并以此為基礎,就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提出建議,推動智能產品進校園法律法規與指導意見的制定。把高精尖數據人才建設擺在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,健全人工智能人才培育體系建設,配套完善成長晉升保障服務體系。
二是階梯性穩步推廣各類教育新技術的應用。以先行試點、總結做法、分步推進、逐步完善、示范推廣的方式不斷修正迭代各類教育新技術的應用。
在信息化基礎好的中小學校,探索建立現代教育技術智能產品的應用示范點,試點開展教育人工智能的應用。圍繞人臉這種生物隱私信息,鼓勵有能力的教育科技企業先行積極探索,小范圍內實踐驗證。制定明確的程序與規范,盡快形成人臉識別技術運用的國家標準,針對教育領域的應用單獨闡述,明確規范適用范圍及使用程度等。探索人臉識別在游戲防沉迷領域合理、審慎地應用。鼓勵意向教育工作人員革新教育教學模式,加強人工智能應用容錯糾錯能力建設,探索最佳適用場景,促進教育效益最大化,切實保證技術服務于立德樹人工作。
三是切實建設產學研一體化的智慧教育生態。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改革發展,要建立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育發展平臺、管理體系、產品體系和育人體系,并極大賦能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,是我國教育現代化2035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。推進制定專門的政策意見和措施體系,全國推進、層層落實。需進一步調研論證并發現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時代契合點,推陳出新,組織統籌聯通教育領域專家、人工智能專家以及企業人員之間的合作,產學研一體推動、一體落實,不斷實現教育智能產品的代際研發與興替應用。
在人工智能的科研上,加強教育情感態度類機器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,及時處理并回答人工智能倫理異化與教育價值實現的問題,充分發揮技術屬性的同時實現智能產品的社會教育價值,實現人機交互、人機共舞,讓器物變為“教育物”,讓機器變得更有“人性”。同時,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產品監管保障和評估體系,規范準入和行業國家標準,防止無良企業擾亂市場,保障智慧教育的穩定有序,推進教育高質量現代化發展。